华夏诗歌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微诗 活动 交友
楼主: 李一凡

草堂纳秀色,茶乡润诗情(新诗茶座)

[复制链接]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6: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艳诗

艳诗,百度百科释义:情感诗意:1.指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诗歌(诗文)。2.艳诗,又曰"艳体诗",是中晚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其实“艳诗”就现在的意义讲,就是情诗,而绝不同于淫诗。情诗将人引入美好,分享爱情的愉悦;淫诗将人推向低俗,猥狎性欲的糜烂。
艳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在封建礼教森严的中国古代社 会,更是为人“耻于”论及,致使研究人数不多,研究效果不明显。但其作为一 种文学现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延续数千年,也曾在某些时期掀起高潮, 比如南朝以及中晚唐。其包蕴的内涵甚为丰富,艺术创造也颇有可观处。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以降,经历代累积,浩如烟海,蔚为大观。整个诗歌史上,有关情、色、性的描写,绵延不绝,贯穿始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许多名家都曾撰文,强调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抒情特征。明确地指出能充分表达人七情六欲的只有诗歌。《诗经》的开篇《关雎》,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关雎》一诗表现男女情爱的实质。《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提出了对理想爱人的追求。
汉无名氏所作乐府诗《上邪》,描写一位女子用五种绝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表达自己坚贞的情意: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常有社会动荡,亲人之间常常聚少离多,自然会生出思念之情,并经久不绝。中国古代情爱诗歌中,有关相思的作品占了相当一部分。《诗经》中有不少思人怀远之作,《邶风·雄雉》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就是妻子远望日月,思念丈夫,而路途遥远,不知他何时才能归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一首《系裙腰》,露骨地谈论男女欢会的整个过程:
水轩檐幕透薰风,银塘外、柳烟浓。方床遍展鱼鳞簟,碧纱笼。小墀面、对芙蓉。
玉人共处双鸳枕,和娇困、睡朦胧。起来意懒含羞态,汗香融。素裙腰,映酥胸。
古诗中涉及男女欢会的内容,常用巫山神女、云雨高唐之类的字眼。王勃的《江南弄》如下:
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瑶轩金谷上春时,玉童仙女无见期。紫雾香烟渺难托,清风明月遥相思。遥相思,草徒绿,为听双飞凤凰曲。
袁枚《济公传·第二十五回》中录的一首诗,更彻底地揭露了妓女逢场作戏的实质,风流狎客们肯定觉得大杀风景:
烟花妓女俏梳妆,洞房夜夜换新郎。一双玉腕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
装就几般娇羞态,做成一片假心肠。迎新送旧知多少,故落娇羞泪两行。
白居易后宫词全文如下: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其诗之精华在:红颜未老恩先断。此一句值得把玩。呵呵,女的还未老,男的功能已差矣,害得正值狼虎之年的女士只有“斜倚熏笼坐到明”,正是应了那一句“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偏偏此时“夜深前殿按歌声”,看来这古时的建筑隔音效果确实不太理想,想这位不知名的女士正是心急火燎之是却只能坐听风雨,这也就怪不得要“泪湿罗巾梦不成”了!此诗道尽老夫少妻之无奈。
唐朝性 观念十分开放,未婚男女追求自由恋爱,“野合”之事时有发生,他们并不会因 此受到社会的诸多压力。而且其间“狎妓”之风盛行,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长安右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 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平康里是当时所有新进名士向往的地方, 在这样的温柔乡里,骚人墨客们自然要题诗作赋,附庸风雅。 用元稹与崔莺莺的故事作例子,当年两人在西厢偷尝禁果后,元稹日夜回味 当时的感受和过程,写成长诗《会真记三十韵》,逼真而详细地记述了两人从初 次相会到交欢的过程以及无言的盟誓,情意缠绵真切,非常感人: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 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 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 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 同。 多么露骨而优美的文字,每一个细节都使诗人记忆忧新,回味无穷。也正是这首 充满真情实感而且才华横溢的长篇排律诗为他再次争取到莺莺的青睐,二人重续 前缘。 至于记录诗人和妓女放荡生活的作品就比比皆是了。
中唐士人是不甘于清贫生 活的,读书只是他们仕进的手段,做官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庶族士人经过十年 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才在官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他们不会放弃官位而像陶翁一 样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生活,这个 时代的人都是功利而浮躁的。他们选择的生活是吏隐,是在为官之余,享受人生。 他们已经没有盛唐士人那样强烈的为国效力之心,而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如何让 个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上,当然这用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及道 家“自然无为”的观点也可以解释得通。在这样的生活目标下,艳诗在中唐士人 笔下的复兴完全是可以想象到的,因为艳诗所描写的正是他们本色生活的一大板 块。 艳诗暴露了庶族士子狂放不羁的风流本性,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诗 坛的创作趋势――由外向内的回转。我们发现中唐士子们虽然接受传 统的儒教观和“女祸论”,但实际上对女色贪恋不已,其“对外之宣 传”严重违背“衷心之底蕴”,而一首首艳诗却不小心泄漏了他们的 真实内心,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例证。
艳诗和艳词大都以比喻的、隐喻的、象征的方式暗示性爱内容,因而颇为费解,仅流传于狭小的文化圈里,难以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历代的统治阶级与社会舆论对它们采取宽容态度,不作为禁毁的对象。艳情小说的性质与命运却完全与之相异了。中国艳情小说突然兴盛于明代中期以后,延续于清初,即公元十六世纪中至十八世纪初叶的两百余年内;其粗俗、淫秽与猥亵的程度,在中外文学中均可叹为观止。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引导正能量的,爱情诗歌和反映美好爱情的其他文学作品也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一直反对的是那种颓废、粗俗、淫秽与猥亵的淫乱黄色之作,动不动就拿两个名词和一个动词说事,直言性交,直言性器官。根本没有什么艺术含金量而言,只是以自我的性欲发泄为满足。如《[诗匪匪诗]童年不忌》

村河边 青梅与竹马比裸
小鸡鸡对质乳小小
他答"引信" 她回"炸药"

莫让低级趣味,沽名钓誉污染微型诗的殿堂!
微型诗的题材可以是广泛的,但借童稚调侃,即使玩笑也让人不齿,连单纯写下半身都不如!拿孩子取笑,德性!私下里,可以作为笑谈一说,但作为文学 作品展开于广庭大众,便有失雅观!那么多的高雅,为什么眼睛偏偏盯住低俗呢?为什么不避免引出歧义,偏偏打那种擦边球呢?
诗中:“他答"引信" 她回"炸药"”可能是童稚之语吗?“"引信" "炸药"是作者借网络语”,也就是说诗中的“童年无忌”已经变了味,不是童稚童真,而是作者的有意调侃。生活中,男女幼童之间对生殖器官的差异可能相互欣赏并表示疑惑,有时甚至询问父母,由此慢慢知道了性别的的概念。再大一些,孩子还常做过家家的游戏,学着大人们做夫妻,养孩子,做饭等,这些行为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虽然幼稚,但是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一个认识过程,是绝对天真无邪的!可是朋友竟“借网络语”调侃,岂不是猥亵童真?后果将怎样呢?微型诗这种文学形式并不是供大家戏谑,它同样承载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感情和品格,文学当是圣品,请朋友们待之以恭敬之心。我们欢迎和提倡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但决然反对戏谑庸俗的作品内容!调侃是有的,但应有度,超越了道德底线就是败坏!说那些不着调的话就不仅失去文品,更失去人品!堂堂诗人,就不能挺起胸脯,喘口坦荡君子之气,偏要在文明之地咳出些脓血来?扯上诗歌,本身是种亵渎,亵渎童真,罪莫大焉。网络不是自留地,个人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上得文学网,就作文明人,何苦匪呀盗呀的?当然这是你的自由,别人也犯不上干涉。实话说,阁下的匪气还真的不到火候,需下功夫修炼一番。匪气的微型诗不在于庸俗的调侃,而功成于隐而不露,左右逢源,酸辣苦甜,似是而非,玩阴阳于股掌之间,藏利刃于笑谈之内,让人啼笑皆非,如鲠在喉;或大智若愚,声东击西,貌若平淡,其实针针见血,引君入瓮,匪气霸气阴气阳气共融一炉,然而却不给人留下辫子,圆滑炙手,游刃有余,进可攻,退可守,不拘一格,让人顿时拍案称奇,如雷贯耳,余音绕梁。这些能做到吗?小打小敲,雕虫小技而已!
在诗歌创作方面,我们谁都不能说白璧无瑕,炉火纯青,大家都在学习,在探索。无论什么事,都有大道理和小道理,小道理总要服从大道理,不然,人心就乱了,社会就乱了。放着那么多的题材不写,偏偏去挖掘不着调的东西!朋友啊,听凡夫一声劝,人活着就活得挺直些,敞亮些,大度些,善良些,切莫钻牛角,横撞头,顶风上。弄潮儿要看准什么潮,什么风。与大气候作对,终究是要遭报应的。搞文学的人,肩负时代的责任,也冒着时代的风险!你我之辈很难青史留名,也不配留下历史的笑柄,平平淡淡才是真!对照一下古人的众多艳诗,希望那些自称现代艳诗高手甚至创始人的诗家有自知之明,不要再贩卖臭鱼烂虾,顶一头便溺脓血招摇过市了。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6: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话不俗


人们言谈话语之中,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甩出个“俗话说”来,“俗语”就是口头禅“俗话说”的具体内容,像引经据典,像锦上添花,立时语言增色不少。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但不管怎么说,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1.古而有之;2.民间流传;3.约定俗成4.通俗易懂;5.言简意赅;6.幽默风趣等。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俗语,《汉语词典》说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百度百科》解释说:俗话,词语,意思为:庸俗的话;俗语;通俗的说法,当地的习惯说法,一般都是有传统意义的,有一定道理的。
《360百科》解释得稍微具体一些:俗语就是惯用语,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于某时某地的口语。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并不通俗和古雅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地区特点的语言。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还有资料介绍: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即俗话。应该是千百年来 人们约定俗成的挂在嘴边的话,几乎近似于口头禅。为了说话简练,易懂,风趣,更具说服力,把大家都明白的现成话搬出来或描绘,或说明,或论证,表情达意。俗语一般都是简短的口语化的语言,是人们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筛选出来的典型化的有特指意义的短语。有的来自古诗文典籍,带有文言的色彩;有的来自名言警句,极有警示意味;有的来自谚语,歇后语,风趣幽默活泼,有相当的挪揄和可比性。但更多的出自当时当地的风俗风情文化,比兴暗喻,旁敲侧击,顺理成章,逐渐形成大众化的口语。俗语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俗语往往带有不同的浓重的方言色彩和伦理色彩。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地域性将逐步淡化。俗语有时效性,一个时代的俗语常常标示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念。时代的变迁时时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和习俗,简洁明了,新的俗语会不断地出现,不和时的俗语会逐渐失去原有的生命力。俗语具有通俗性,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传播快流域广,容易被人接受和记忆。俗语具有共鸣性,常被人们认为相当于真理,值得信服,这正是俗语的生命之所在。俗语中涉及的事理往往给人循规蹈矩,入情入理,众所周知,无可非议的感觉,言谈话语中,可以作为矛和盾信手拈来,并能给人猝不及防断然一击,或者只言片语便赫然展示出表述的亮点,所以俗语就常常习惯的挂在人们的嘴头上。
俗语不同于格言。一般格言比较庄重,哲理性强,适用于阐述和论证,给人强烈的警示感。况且格言大都出自名人名言,古今诗文经典,因此偏重书面语言,犹如富贵牡丹。而俗语相对就活泼轻松得多,像生长在山田路边的野花,虽色彩不甚浓烈,但同样让人赏心悦目,香气宜人。其实俗语不俗,只言片语同样让人铭心养性,只是说理的角度与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如格言“家和万事兴”,俗语中则有“全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家不和,受人欺”;格言“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俗语中则有”穷莫失志,富莫癫狂“,“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酒是穿肠毒药,色是葬人坟墓”“杀头不过头点地”等。同样的意思,格言显得大气磅礴,俗语倒也铁骨铮铮,显得更形象,生动,风趣,通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许多格言逐渐渗入俗语之中,大大增加了俗语的含金量。这部分俗语兼容了二者的共同特点,简洁明了,雅俗共赏,相得益彰。但并不是所有的格言都可以视为俗语,毕竟俗语要求简和俗,那些长句和政论性强的格言还是不能入伍的。
几乎所有的谚语都可以加入到俗语中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俗语都是谚语。谚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谚语可分为农业谚语、生活谚语、气象谚语 等。谚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活泼风趣,也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气象谚语。气象谚语是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等。
  (2)农业谚语。农业谚语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枣芽发,种棉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
  (3)生活谚语。生活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等。
  (4)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持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
而俗语除涵盖了谚语的表达内容和形式,还有更多方面的长足风格,针对性,随意性,风趣性就更强一些。除格言类的俗语不能混同于谚语外,诸如:“坐山观虎斗”,“盆朝天,锅朝地”,“不敢越雷池半步”等都不具谚语的特点。
无独有偶,歇后语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亦可归属于俗语,但语言形式上又非常另类,关键在于它的结构别具一格。歇后语一般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噱头,叙述一种现象,算是虚晃一枪,后部分才是主题所在,点明意旨。如歇后语“老鼠钻竹竿——一节节地来”,俗语类似的意思有“走一步说一步”,“迈过这座山,再涉那片滩”,成语的意思就是'循序渐进“了。
俗语不同于"熟语”。俗语一般结构比较松散,字词可以更换,大意不变。而熟语结构固定,不可随意更改。如上文中的俗语“迈过这座山,再涉那片滩”也可说成“跨过这座山,再过那片滩”,甚至可以改为”迈过一条沟,又过一道梁“。而熟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一个固定短语了。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本体和喻体间可以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
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例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句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代替了杰出人物;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就是为难的事情了。
夸张 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 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用“晒死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 例如,“火烧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6: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自信是民族崛起的基石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赵燮雨《文艺创作十大恶俗》,文章开诚布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今天文艺创作失去信仰、失去灵性、失去判断、失去方向,是整个民族缺乏想象能力、缺乏自由精神、缺乏思考意识的表现,这是当下文艺创作的最大危机。”并列数“十大恶俗”:
回避崇高 情感缺失 以量代质 近亲繁殖 跟风炒作
权力寻租 解构经典 闭门造车 技术崇拜 政绩工程
其实,恶俗之多,何至于此;危害之大,伤及骨髓。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系列之《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经济硬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在东西方的比较和激烈竞争中日渐式微,沦为弱势。所谓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根本的,则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复兴。因此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民族崛起的基石。
近年来,不少人逐渐表现出丧失文化自信。比如文艺创作,诗坛连续出现各种伪诗歌的怪体,实际就是新诗的畸形儿。梨花体口水无聊,俗不可耐;下半身淫秽肮脏,邪恶十足;垃圾派低俗消极,诋毁美好;脑残体割裂光明,怨妇骂街。。。。。。凡此种种,怪胎的出现和莫名的炒作,表现出我们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丢弃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丢弃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却将恶俗文字予以包装炒作,混淆视听,欺名盗世,以迎合社会上那些低级趣味,附庸风雅,心术不正,消极颓废,落寞沉沦,抵触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之风。用市场经济的名利毒饵诱惑青少年误入歧途,进而丧失人格自信,道德自信,信仰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十大恶俗》就是当今文艺界疯狂泛滥,十恶不赦的精神鸦片,任其发展,将会使我们的民族精神消极萎靡疲软乏力,将会蚀空人们的崇高信仰颠覆奋斗的意志。“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文艺怪现象实质上是通过潜移默化腐蚀人们灵魂的软实力。倘若我们疏忽大意,任其泛滥,有朝一日,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就有可能倒在他们的脚下,多少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革命成果将会付之一炬,前功尽弃。
有人说“就算梨花体、伪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真的泛滥开来,就能让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地吗?绝对不可能!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不是豆腐渣工程。”其实不然!试想如若任凭这类腐败文学泛滥,便会让人严重缺失文化自信,终日生活在精神麻痹,道德沦丧,颓废没落的空间,信仰,人格,骨气,动力也将丧失一尽,我们民族的精神又会回到“吃血馒头”的年代,这样的民族将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厦,谈何社会主义?会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还有人说“如此危言耸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非也!
当今社会制度下,那些社会的反动分子除了个别极端嚣张的恐怖分子和反动教会之外,其罪恶活动大都隐藏在地下,他们惧怕政权的威慑,不敢明目张胆地跳出来干推翻人民政权的勾当。但是他们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的仇恨,一刻也没有停止改朝换代颠覆国家的梦想,它们始终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的年青一代身上。习近平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我们从老一代革命家手中继承的是前无古人,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既无蓝本可做参照,又无捷径可做选择,更加所面临着风云瞬息万变的复杂国际局势,百业待兴,贫富悬殊,地域差异极大,文化自信亟待增强的内部国情。前进的道路上尽管我们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整,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强军之路,但不可避免的仍存在许多鞭长莫及的死角和浅滩,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我们的党和国家无时无刻不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消灭这些失误而奋斗,惩治腐败,发展综合国力,改革开放等重大党计国策便是最好的明证。文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的确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但我们需要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正能量,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奋进力和拼搏精神,我们允许不同风格,不同品位,不同特色的文艺作品竞相争艳。我们欢迎正当的善意的健康的文艺批评,但是我们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如果触犯了这个底线,那将不再是社会主义文艺,更谈不上繁荣不繁荣的问题。再说,既然你有心“繁荣“,为什么还非要抱残守缺,专做那些刻意刁钻,以讹传讹,混淆视听,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呢?想想我们的过去,看看我们的现在,展望我们的未来,还是那句话“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怎么又是危言耸听呢?
按理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百姓,每一个公民都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自己之所能,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同心同德,共赴大业。就应该自觉抵制社会上的恶俗势力,反动潮流的蓄意污蔑与破坏。应当识破他们攻击一点不及其余,恶意中伤挑拨离间的罪恶阴谋。可是我们的一些同志,一些文艺工作者,由于文化自信的丧失也糊里糊涂的上了贼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随波逐流,甚至摇旗呐喊。他们忘记了党的文艺路线,忘记了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道德底线人文规矩,肆意扩大社会阴暗面,不负责任的挑剔和抹黑党和政府的工作成就,甚至坠落到人民反动的一面。文化自信的丧失,还表现在文艺创作的意志信仰的丧失。有些人甘愿颓废沉沦,往往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或摆出与世无争的架势,追腐逐臭,把玩低级趣味。说到这些不能不让人提及网络导向,至今许多网站为谋取利润,为迎合社会某些人的贱癖,肆无忌惮地推广色魔凶恶幻的图片和图书,致使网络传播鱼龙混杂,贻害无穷。

丧失了文化自信,就丧失了民族凝聚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极其可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跨过并超越了许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辉煌,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度锲而不舍的进行着脱贫致富,中华复兴的宏伟变革。这项世纪工程是巨大的,艰巨的,要靠我们的党和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来完成。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让社会主义的文艺牢牢占领社会主义阵地!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6: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凡夫评诗

传递灵魂的沉重
——读《桑恒昌怀亲诗选》
文/李一凡

昨天下午三时,收到桑恒昌老师寄来的近期诗集《桑恒昌怀亲诗选》和《诗醒了,世界便睁开眼睛》,还有一本《山东诗人》季刊的《桑恒昌专辑》。捧在手上,沉甸甸的;翻阅下去,愈加沉重。尤其他的怀亲诗,读来让人心翻五味,泪眼婆娑。
桑老师年幼失母,父亲一手拉扯成人,过早失去亲人的伤痛给他至孝至善的心留下一生难愈合的伤口,同时那种怀恋和感恩之情愈到老年愈加炽烈,愈得温饱愈受煎熬。
桑恒昌的怀亲诗读来让人沉重当然第一指感情。失亲之丧,怀亲之痛彻心彻骨,简直就是不可言传的,没有切实经历的人简直不能感受到,即便同情,也就是同情而已。有着切身经历的人,又有多少能把这种情怀赋予新诗,并让读者感同心受?桑诗正是得益于真情实感,并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把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心情是真的,感受是实的,至于对心情和感受的描述就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例如他的那首《中秋月》: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



湿了人间

寥寥三十一个字,却把思亲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痛人人都会有,怎么说都不以为过,但这种比喻,夸张的说法让人感到既新奇又贴切。人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圆之时想起母亲,滴泪在所难免,情理之中。前两句乃至第三句都是写实。然而第三句同时引发了虚实相生,将圆月比作一大滴泪水,圆晕清凉,有可比性。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下文“落/下/来/湿了人间"一言三叹,凄凄切切,悲不成声。”湿了人间“一极言泪水之多,悲切之甚;同时也传达诗人珍重情满人间的感恩之心。
桑恒昌是个苦吟诗人,他的怀亲诗厚实而凝重,意确确,句凿凿,常以感天动地之情洗练出披肝沥胆的文字,让人嚼着纯正,厚道,朴实,善良,有一种平民群体感强烈地冲击着你的胸怀。母爱是人类乃至动物的天性,是神圣的;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天经地义的。当今时代的人们不能因物质生活的升华而精神衰落,不能因身份地位的变化而道德沦丧。尤其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应该知道,不要以为自己生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就应该拥有社会的一切。恰恰相反,是这个世界给予你生命,是这个社会赋予你生存的权力和义务。你的周围,有许多人在关爱着你,作为回报,你理应知恩图报,关爱别人。爱的传递永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的传承。
读桑诗的沉重还在于他的行文。字字流血,笔笔留痕。记得桑老师曾用”以骨作笔“为笔名,还说”写诗,是要命的“。从他的怀亲诗完全可以证实写诗,尤其是写新诗,不在于挖空心思地雕琢润色,更不在于沽名钓誉地晦言涩语,只要通俗朴实就可以了。但文字的立意一定要高,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再就是流血的文字一定流着血写,让鲜亮的诗眼着实扎疼读者的心。正如诗人所言“父亲和母亲/用心上的肉捏成了我/我又用心上的肉/捏了一大堆诗句”!
可是我们不无惊心的看到许多新诗堕落了,堕落到让人不堪目睹,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些自娱自乐,附庸风雅者自不必说;那些口水横流,梨花羊羔体亦不足论;但就许多人将诗歌作儿戏,把诗歌做游戏就是诗歌的悲哀。他们可以半文半白,汉英杂陈将新诗搞得面目全非;他们可以张口骂人,胡说八道,信口雌黄。网友“思想日报徐歌”这样调侃

自首

我攻击过的
谠和国家领导人

赢政、秦桧、魏忠贤、那拉氏、袁世凯、
李得胜、刘少奇、林彪、江青、王洪文、
周丞邓改、江夫胡庸,等等。

另,我还攻击过德魁、安南、潘基文
等联合国领导人,
以及友好领导人
萨达姆、卡扎菲、斯大林、齐奥塞斯裤、
金症日、阿杀德、金正嗯诸位。
请严惩吧。

这哪里是写诗?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无赖,狂犬吠日般歇斯底里地挑衅叫嚣。秒杀历史,秒杀世界,故意癫狂地无视一切,混淆黑白。这哪里是新诗,简直就是扎向和谐社会的毒刺。新诗创作容不得此等儿戏!当今社会,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就不想想:你吃的什么?穿的什么?用的什么?中国那么大国家,那么多人口,60多年前是从什么境况中走过来的?人们要温饱,国家要建设,要发展,要富强,这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踹而就的。需要多少代人坚韧不拔地艰苦奋斗。正是这些人数典忘祖,往上查三代,看他们的祖辈是怎样生活的?社会有流弊,党内有腐败,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大家包括共产党人深恶痛绝的。党纪与国法将权利牢牢锁在笼子里。腐败的产生有根源有过程,惩治腐败也需要过程和时间。那种以偏代全,攻击一点不及其余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是有意的搅乱浑水,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最起码也是非常糊涂,模糊了大是大非,迎合了做梦都想颠覆国家政权的别有用心者的卑鄙阴谋。
第三,读桑诗的沉重来自由此引发的对新诗现状的联想。网络时代,新诗创作百花齐放。流派迭出,风起云涌。歌颂者有之,暴露者有之;张扬者有之,愤青者有之;通俗者有之,怪异者有之;呕心沥血者有之,无病呻吟者有之;以诗做人者有之,以人作诗者亦有之......凡此种种,比比皆是。我们不好断言孰优孰劣,但我们却可以认定文艺的灵魂是真善美,这就决定了新诗的生命线。可是我们的媒体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常常昏了头,不去弘扬社会的正能量,不去领引文艺的正确方向,却以推崇平民文艺为名劣质炒作庸俗作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让人扼腕。当今时代,人的价值观可以不同,但我们仍然反对任何假大空黄的东西流入新诗,仍然反对任何消极,颓废,糜烂的东西充斥新诗。我们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诗人正名:先做人,后为诗!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6: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黄叶飘飞的《浅谈诗人、诗歌与诗坛》

       一口气读完黄叶飘飞的大作《浅谈诗人、诗歌与诗坛》,一股朴实、宽厚、正直,爽快的暖风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看到一颗清纯、明亮、炽烈、赤诚的心在怦然跳动,感人至深。作者虽说“浅谈”,却意旨深邃,观点鲜明,将诗人、诗歌与诗坛论述的头头是道,恰如其分,引人深思。
       当今诗歌泛滥的时代,诗人诗坛无计其数,每天不知有多少诗歌出生,也不知有多少诗歌消亡。真正称得上脍炙人口,过目不忘的好诗却为数不多。即便是官方诗刊也不乏非议,越来越失去大家的认可。尤其是诗歌论坛,处于对诗歌文学的爱好,集聚着数量众多的不同角色人群。他们用键盘敲出自己眼中的世界,赋予诗歌的名义交流传播。毋庸讳言,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难说究竟孰优孰劣。但宽宏视之,各具千秋,岂可求全责备?正如湘妹子所言“但凡诗人,谁没有几首好诗?谁又能做到吐出来的都是莲花?”这里就有个诗德的问题,诗品和人品。文章提醒大家:诗人要有三心”童心”“宰相心”和“虚心”,“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去创新去拼搏去辛勤地写作,才能有无憾的人生,才能不辜负社会赋予一个诗人的责任,而用一支笔、一颗心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就不会嫉贤妒能,不会自大张狂,不会认为写了几首好诗而得意洋洋地了不得了。”“如果自己太过于张狂,过于骄横,漠视别人、歧视别人、鄙视别人,肯定会让别人远离你,肯定会有损自己的形象。”金玉良言,警钟长鸣!
       听来似乎逆耳,想想很有道理。世界大得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家走到一起,除共同的爱好,就是缘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格言更应该使每一位诗人的座右铭,何况我们这些草根诗人,更应该多些优秀品德的底气。“具备这“三心”的诗人,肯定是受人爱戴的诗人,受人欢迎敬佩的诗人!”
       说到诗歌,作者明确指出:“诗歌是一种灵性的东西。不能说搞了多年诗歌的人就很有灵性;也不能说诗历老的人,诗歌就比诗历浅的人写得好;也不能说技法掌握娴熟的人就能写出绝妙的好诗(当然也不是绝对)......究其原因,也许总想着什么技法之类的压力,压力越大越不敢下笔,越有压力越不能展开想象,没有想象,诗歌难以扩展难以成形。”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讲述了想象的重要性及想象的方法,可操作性极强。“去换位想象,去假设想象,想象越真越能乱假,代替假时便成真了,一首诗也想象而成了”。可是我们的不少诗友,恰巧缺乏这样的习惯。见一说一,想二说二,不会扩展和发散,以致作品干瘪无味,勉强成型。从作者所举多个诗例来看,每一位诗人的的想象力都是非常惊人的,因此作品才如此完美。作者也批判了当今诗坛的流俗,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和希望:“纵观现在的诗坛,难怪有那么多诗歌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了,有的诗歌要么玩深奥,要么玩游戏,深奥晦涩的难懂,游戏的看得懂差味道,尽是一堆啰嗦的废话。那些晦涩难懂的诗,不能指责那些不懂诗歌的人不懂其味,就连懂诗歌的人也看得头昏脑涨、云里雾里、云云不知所以、啰里吧嗦一通,让人摸不着北。而那些网上流行的什么体之类的废话诗,让稍微懂诗歌美的人都焦虑,感觉诗歌被扭曲了。但不管人家怎样,作为一个诗人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不为世俗风气所左右,静下心来写出属于自己个性的作品,尽量做到被大众所接受,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有诗歌的美感、艺术感,有凡人都能产生共鸣的想象,有能给人启示的意义,这才是诗人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诗人对于一首诗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看来,湘妹子的用心又何其良苦!
       至于诗坛,应该说黄叶飘飞最有发言权。她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实践,在诗坛上耕耘,在网络里写作,创作出无数微诗佳品,出版了个人微型诗集《湘妹子》和长篇小说《苦难人生》,主编了《华夏微型诗》二、三卷,为中国微型诗歌的发展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为华夏微型诗网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黄管深深地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一切成绩都归功于整个团队,“一个人的能量、能力、时间是有限度的,有什么事大家担着大家一起解决就不难”。并告诫大家:“最要警醒的是,一个管理团队的每一名管理者千万不可把诗坛作为一个追逐权力、名利、虚荣的中心,或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概念。同样需要谦虚谨慎,稳步前进,前进步伐中锐意创新。要知道这诗坛是大家的,所有诗人的。”湘妹子呀湘妹子,佩服你对华夏的一片痴心衷情,感谢你对朋友们的善良宽厚,无私给予,预祝你在诗歌的殿堂上摘取璀璨华贵的明珠!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6: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网络微型诗《耕牛》的点评看微型诗的发展

中国微型诗论坛上刚发了一个帖子。

《耕牛》
文/潘兴斌

铭记犁耙的嘱托
力戒浮躁,踩一路深深脚窝
任大地与世人评说

立即有人点评:牛耕的脚窝,不顾深浅评说,去实现嘱托!牛的精神赞!
还有诗友说:《耕牛》的勤奋、认真与踏实正是老师一生的写照,向先生学习。
亦有诗友指出:我的意见是:从标题看,此诗的立意还是按照常规思维构思和发展,作为初学者来讲,这样不错了。但潘君你,我认为还应更高标准要求,还可“更新、更深、更美”。
赖杨刚直评《耕牛》:
1导演抢了演员的饭碗:诗人很卖力替物象打工;
2传统的咏物诗路数
3庄重诗歌,跟随主旋律,忘了自我的感受
4口号式表达,很真情,如宣誓。
全诗赞美了耕牛勤奋 朴实 执着 可贵的精神,立意明确,押韵。
“铭记”突出了灵性而削弱了耕牛形象的勾勒;“力戒浮躁”一词更显空泛直白,何况“踩一路深深脚窝”便是最好的诠释,没有必要重复强调,可去掉。
微型诗的每字每句都应落实在刻画描写上,让形象说话,让意境启迪,让情境感染,切忌作者本人表白诠释。拟改为

《耕牛》

背负犁耙的嘱托 奋蹄
踩一路深深脚窝
任大地与世人评说

作者改为

《耕牛》

铭记犁耙的嘱托
奋踢,踩一路深深脚窝
任大地与世人评说

“奋蹄”笔误“奋踢”。
“奋蹄”放在首句后,表果,并可起承递作用,一二句读来就紧凑些;放在二句前,表因,虽照顾到韵脚,但一二句却显松散,让人喘息了一下,不利重笔强调。
最后定稿

《耕牛》

铭记犁耙的嘱托 奋蹄
踩一路深深脚窝
任大地与世人评说

其实仍未跳出传统的咏物诗路数。
微型诗看来简单,实际大有学问,起码我们这些人应作为学问来研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与成长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也有它固有的审美价值。人们的发现和探讨就是要逐渐揭示其规律,以价值观度量其审美情趣是否达到本来应有的标准,这就是文艺批评。当然,由于人们各自文艺素养和把握尺度的不同会导致意见的差异,会出现争鸣。正是争鸣与探讨才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任何拒绝与排斥都是愚昧和无知,会将新事物扼杀或玷污。相信微型诗的发展会健康的,会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摒弃闭门造车,各立山头的死胡同。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6: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柯愉人的小诗《房价》

柯愉人的小诗《房价》一贴出,惊得我张大了眼睛。这看似文静纤弱的小女子,竟承载那么多沉重的话题,《房价》便是其一。多愁善感,智者无能,是否真的呆了。好在多年的朋友,小心眼略知一二,就唠叨一番,替小妹解解闷气。

《房价》
文/柯愉人

店门刚刚拉开
派售房宣传单的就来了
他们如苍蝇一样
见缝必叮
单子像抹过油般
从他们的手里滑落我手中
左手接过
掂了掂
很重
右手若无其事的
攥了攥裤袋中那几枚硬币
很轻

房价,社会话题。不要说街谈巷议,就连大会堂的提案都让总理棘手。这么大个事,牵扯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安定。偌大的中国,每天都上演着有关房价的喜怒哀乐,网络上铺满房价的故事。
俗话说,画人难画手,画狗难画走。意思是说,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越难描绘表达,俗者不奇。要想只言片语揭示一个沉重的话题,让人触目惊心,谈何容易!
《房》诗却独辟蹊径,以小见大,别具一格的完成了沉重的承载,达到震撼共鸣的效果。
全诗不足八十字,一气呵成。看似轻描淡写,直言浅露,清淡的如叙家常。“店门刚刚拉开/派售房宣传单的就来了”,生活中的平常。平常中的不平常就此拉开序幕,平静的生活突然闯进不速之客。铺垫,设疑,这些人想干什么?“他们如苍蝇一样/见缝必叮”,哦,原来他们急于售房,有空必钻,向老百姓这里淘金来了。要说房子,倒是老百姓的急切需求,可看一眼房价,不禁让人目瞪口呆,摇头叹气,也只不过“单子像抹过油般/从他们的手里滑落我手中"一纸空文,不顶屁用。“左手接过/掂了掂/很重”以动写静,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重”字,足见人物的困惑,对房价的非议。接下来的“右手若无其事的/攥了攥裤袋中那几枚硬币/很轻 ”,形成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人的无奈。“若无其事”实则心事重重,“攥了攥”是无奈,愤懑的自然流露。“几枚硬币”当然极言百姓的实际购买力与房价的极大差距,形成让人哭笑不得的讽刺。
通观全文,作者文笔简约,取小见大,举重若轻,意无旁骛,只把个房价给人们带来的苦痛剥得淋漓尽致。
好你个呆子!呆子不呆,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
要提意见吗?只是凡夫的愚见,仅供参考。
我觉得诗中“单子像抹过油般/从他们的手里滑落我手中"一句可有可无,去掉更简洁些。这里有个思维跳跃的问题。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交代的面面俱到,传承穿插需要留一定的空白,这些空白要通过读者的想象联想填补衔接。既不影响诗意的表达,又能给读者以丰富的品味空间。当然思维跳跃绝不同于思维断裂,后者的特点表现在表意不明,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

试读读:

《房价》
文/柯愉人

店门刚刚拉开
派售房宣传单的就来了
他们如苍蝇一样
见缝必叮

左手接过单子
掂了掂
很重

右手若无其事的
攥了攥裤袋中那几枚硬币
很轻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6: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任雨玲的《浓情四月》

浓情四月

□任雨玲

四月,我放飞一池春雨
伫立 在思念的港湾
等你......
(写于2012年4月29日北京)

任编的《浓情四月》,的确是一首很不错微型诗。说好,在于文字精微却情、境、韵恰到好处,起承转合自然紧密,语言灵动而不晦涩,排列参差却节奏和谐,情境豁达不失婉约,读后让人唏嘘叹惋,余味悠长。
微型诗首先是诗歌,应具有一般诗歌的基本要素,新诗如此,微型诗亦然。诗歌讲求意境,情韵和音乐美感,放到微型诗上,就有特别的难度。有限的篇幅,限定的字数,需要多么精雕细刻亮形传神,一直是微型诗创作的重点和难点。
《浓情四月》却能轻松地处理,潇洒地行文。标题“浓情”提示概括主旨,锁定了立意的范围和角度。“四月”选定一个春夏之交的特殊季节。这是一个一切生物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也是人的情思最传统,最活跃的季节。读标题就可感受到一股热辣,一种甜蜜,或者一丝酸涩。
全诗共三句,分三行表述,“四月,我放飞一池春雨/伫立 在思念的港湾/等你......"语义清晰明白,几乎每个认识汉字的人都能读懂。第一句交代季节,“放飞一池春雨”象征,拟物,夸张,极言思情之浓如春雨漫清池,柳摇荷醉,涟漪翩翩,实在不忍按捺也不能自已。无奈之下,何不一举“放飞”!女孩思春的矛盾复杂心理腾然跃出纸背。
“一池”换成“一湾”行不行?不好!“池”一言相对闭锁,再说更有小家碧玉之妙;“湾”就不同了,相对开放,味更“野”一些,不宜表达闺中少女的多情,羞涩与纠结。看来诗人的炼字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里的“春雨",作为一种意象,当然选定了它与情思的相似之处,温柔,缠绵,执着,悄然,看似弱小却极具生命力等等。浓郁的深情犹如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当然情由所愿,“放飞”便喷薄而出!如同放飞一只白鸽,是传递,是探询,是祈求,是祝福,是舒展,是期盼。。。。。。
意境的渲染,情韵的铺垫,自然进入情境的延续和转换,“伫立 在思念的港湾”,虚实相生,立体感触手可及,画面感呼之欲出,朦胧感令人浮想联翩。仍是期盼,仍是执着,让人怜爱,让人倾慕,让人同情,让人焦虑,张大了共鸣力,增强了内张力。港湾,出航者的归宿,流浪者的向往,守望者的温馨,召唤者的魅力。若换成“荷塘”就大煞风景,虽然照应上句的“一池”,但大大局限了视野,绝无“放飞”的感觉,不会将主人公那种甚至引以为豪的甜蜜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说,这种开阔,敞亮的意境升华了主旨“浓情”,叩响着读者的心弦。这一句的“在思念的港湾”既做“伫立”的补语,又做下句“等你”的状语,结构紧密,浑然一体。
尾句“等你”读来似乎淡然,其实更是“浓情”的张扬。没有失落,没有颓丧,那种自信,那种爱恋,那种期盼,那份执着,怎不让人震撼!就意境而言,由清晰渐渐转入朦胧,尤其结尾省略号更加强了审美视觉的动感效果,有余音绕梁之功。
优秀的微型诗也是需要借助铺垫,悬念,层递等手法增强表现力的。任编的这首就紧扣“情”之线索铺排递进,展示了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浓情四月》可做多角度的解读,可理解为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可视为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思念或对海外游子牵挂和惦念等。每一种解读都会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至于音韵节奏,1,3句押近韵,读来顺口。节奏和谐自然。
意见还是有的,凡夫觉得首句中的”四月“是否可以省略,更干净些。这在一般诗歌里,是必须交代的,但微型诗要的是轻装上阵,尽最大可能的剔除一切累赘。”四月“在标题中已有交代,文中就没有必要重复,读者不会因此而迷茫。标题是微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我 ”字去掉,无主语,似乎也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伫立”和“等你” 二字感觉可删减其中之一,“伫立 在思念的港湾 ”有散化之嫌,去掉“伫立”,“在”字效果反而突出。保留“等你”更好,无论站着等,还是坐着等,还是浸泡在思念的泪水里等,形式都不重要,可任读者自由想象。


浓情四月

□任雨玲

放飞/一池/春雨
在/思念的/港湾
等/你......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6: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玲珑剔透的一首微型诗

空枝
文/也牛

就剩下月亮那个巢
在继续孵化
毛绒绒的小寒

正如水下石吧主点评:
——《空枝》好标题:守候中的等待。“月亮那个巢”、“孵化”、“小寒”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构成了连贯的意向。是枝头的等待吗?是心中的守候吗?作者把这种期待的心理寄情于秋冬季节,盼望生机盎然的春天。
语言灵动,诗意蕴藉;诗在题外,题在诗中。
“空枝”往往给人失落悲凉之感,似乎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繁华已经过去,寂寞迎面袭来,岂不让人感极而悲者矣?标题往往暗示着立意,读来难免让人黯然伤神。
首句“就剩下月亮那个巢”,可不嘛,“空”还不是一无所有?萧条冷落,孑立无助。然而,仰望星空,月挂树梢,灵感怦然而动,接踵而至。那轮明月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的希冀和期盼,承载了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有关她的美丽传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质朴又聪慧心灵,带来多少春天的故事。她犹如人间温暖的鸟巢,是归宿,是驿站,是生命放飞的起点。比喻生动贴切,让人不禁心生感慨,冷漠中得到温暖,黯然里看到光明,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
意境继续展开,“在继续孵化/毛绒绒的小寒"两节,实则一句话,既是对首句的解说和张扬,更是对主题的升华。“空枝”不空,它在紧张的忙碌着,默默的孕育生发着。“毛绒绒”极言稚嫩,可爱,生命力强;“小寒"当然指节气,意在深冬。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语言灵动形象,晶莹出彩。
这首“空枝”,玲珑剔透,耐人寻味,逆向思维,一反常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修改意见

“就”换成“只”,去掉“在”。

空枝
文/也牛

只剩下月亮那个巢
继续孵化
毛绒绒的小寒

103

主题

387

帖子

37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6
金钱
3384
分享
0
精华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8 16: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刘庆妍的《梅》


文/刘庆妍

风雨兼程
忽见梅花摇曳
顿时,脚下生风

赞同以上各位老师的点评,尤其陈旭庆老师的点评更为准确:
诗作含蓄,优美,耐品读,朦胧诗的特点凸显!
从梅花的身上,得到领悟、得到精神的提振,至于得到什么领悟,作者没直接说,但是我们想象“梅花摇曳”之情,隐约可窥几分。
梅,一种生命价值、趋向的化身。

这一首意在梅而言他,声东击西,歪打正着。
全诗三句,省略了主语“我”或者“他”,一个历尽跋涉拼搏勇往直前的人物形象,这由第一句“风雨兼程”可以看到。前进途中的艰辛和挫折毕竟会给人带来某些短暂的心理迷茫,甚至有时对自己的执着产生怀疑或动摇,但“忽见梅花摇曳”给人柳暗花明之感,眼前豁然开朗。梅花盛开,摇曳多姿,让人振奋:1是受梅花傲雪的精神鼓励,2是梅花开放季节的昭示,严冬即将过去,美丽的春天已经不远了!由此信心倍增,更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顿时,脚下生风”。一段描述作者对梅花的赞誉不言而喻,省略了大篇幅的形容词。
单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决不止此,可引申更多。全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是一首不错的微型诗。至于“风雨”“风雪”之说,亦有道理,不过考虑与“兼程”的搭配,亦无不可,改为“风雪兼程”是否少些争议?
 不想打字,试试右侧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6036143号|手机版|华夏诗歌新天地

GMT+8, 2024-5-16 05:43 , Processed in 0.0509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